requestId:68815b98ee37a5.47010682.
《閎議》訪談節目由《中國科學院院刊》與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聯合出品,通過采訪兩院院士及專家學者,深度探討推進中國包養式現代化進程包養網中各領域的發展前路。以客觀、精準的解讀,科學、前瞻的思考,為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的中國發展破題解惑,為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貢獻智慧力量。崇論閎議,尋策問道。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國家科研機構、科技領軍企業包養網應包養如何助力我國自主培養未來科技領軍人才?培養戰略科技人才應有哪些關鍵舉措?對此,《閎議》節目組專訪了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王穎。
中國網:對于不同主體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來說,在自主培養未來科技領軍人才這一使命任務中,扮演著怎樣的重要角色?
王穎:大學的核心使命是培養人。對于科研機構來說,其實核心使命只有一個,就是出成果包養網。對于企業來說,我覺得它的核心使命是出產品。在自主培養科技領軍人才方面,這三類國包養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責任有什么不一樣?在中國的體系下,科研機構和企業是輔助大學去培養人才的。對于已經在科技創新過程中,被定義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主體,怎么樣能夠成為一個人才培養主體?其實這里面還是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至少按照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規律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高水平的人才,必然是在高水平的科技創新過程中去培養的。如果說很多的科研任務是由科研機構、企業去做,那它們也應該成為人才培養的主體。但如何去成為這樣的包養網一個主體,和大學之間怎么樣去協同?有很多的工作要去做。但是有一點,尤其是面向應用包養型人才,或者前沿的技術人才,包括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人才包養網的培養,企業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在這三類主體里面包養,我覺得企業去發揮它的作用,去成為領軍人才培養主包養體,可能是這一輪教育、科技、人才協同推進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
中國網:自主培養未來科技領軍人才對于實包養網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怎樣的重要意義包養?
王穎:要想說明科技領軍人才對中國式現代化起到的關鍵作用,我覺得還是要對科技領軍人才的內涵特征深入分析。從比較形象的表述上來說,科技領軍人才具有非常好的科技前瞻力,具有極強的科技創新力,同時還要求具有企業家精神。能把科學上很好的一些想法,去組織一支隊伍,共同落實下去,來引領和支撐整個的中國式現包養代化的建設。
如果要是從基本特征的角度來說,我想可能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個就是科技領軍人才必須具有發現問題、定義問題的能力。未來我們的科技自立自強、自主科技創新這個過程中最需要的特征之一,就是發現問題、定義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從哪來?科技領軍型企業,是出題人、閱卷人和答題人。
第二個特征,是對科技創新全過程包養的深入理解。有的時候我們通常把科技創新這個詞就理解為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其實后面還有非常重要的就是產業發展。如果不把科技成果落腳在祖國大地包養上,不落腳在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很多成果就成為歷史塵埃,那些paper、那些紙了。一個領軍人包養才,必須要深刻理解,科技創新是一個長周期全過程,必須是科技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的。
第三個特征,科技領軍人才應該能夠理解到科學技術對整個外部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帶動人類文明的作用,不僅是科學體系內部的。他要知道他所研究的方向,或者一個產業對社會的影響。
中國網:對于構建我國的科學教育生態系統,您有哪些建議?
王穎:首先是對于創新的生態化,原來的體系、系統都是自上而下去考慮問題;如果是生態化,還有一個自下而上的兩個過程的融合。所以在生態化里有比較重要的三個概念。一個是多樣性,就是整個生態系統里面一定是多樣的。還有一個就是自主性,每一個主體要按照自己的邏輯,去生存、生長、發展。還有一點,互相之間的適配性,這個系統里互相之間能夠構成一個上下游鏈條。
科學教育,是對于人的一個終身教育。這里面關鍵的一個任務就是提高每一個人的科學素養。這里面又包含四個方面,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維和科學精包養神。科學教育要完成的使命是對于更多的在社會上各個階段發展的人的科學素養的培養。
科學教育生態系統應該是除了大中小學,還包括科研機構、企業以及一些社會組織。我從建議的角度有三條。
一個是在國家層面就充分認識到,無論是創新的生態系統還是科學教育的生態系統的生態化問題。從國家層面看,宏觀的管理部門就不僅是教育部門,還包括科技部門,甚至一些其他的部門,都要去包含、都應該去覆蓋。國家要認識到科學教育的生態化,才能夠去培養出高素質的國民。要在國家層面去構建科學教育的協同機制。
第二,對于全體包養網中國人,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科學素養,如何在不同的年齡段去培養科學素養,要有一個標準。按照現在科學發展,學科之間的界限越來越弱了,是我們現在經常說的跨學科或者學科融合。也許應該按照另外的一些思路對這些學科重新進行定義。那在這個時代,我們中國人是不是可能給出中國對于科學標準的定義,以及對于不同年齡段的科學教育的標準定義?我覺得是有可能的。
第三條,就是在投入上,在分配上。國家在資源分配上,無論是從教育的角度,還是從支撐科技發展角度,要把人才培養的方面考慮進去。其實也是落實我們國家教育、科技、人才一體部署的具體舉措。
中國網:對于培養戰略科技人才,您認為應有哪些關鍵舉措?
王穎:對于戰略科技人才培養,我想可能也是從三個方面。
第一,是要在國家層面建包養立教育、科技、人才協同機制。這里可能包括中央和各部門,也包括地方政府。因為現在地方政府無論在科技的投入還是教育的投入,積極性都很高。
第二,在科技實踐中培養領軍型、戰略型的人才。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怎樣能夠調動企業參與基礎研究,怎么樣能夠讓企業在國家的一些重要的戰略規劃里發揮作用?還有要讓領軍型企業或者來源于企業的專家能夠去參與到國家的自上而下的部署里面,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第三,是對于教育系統內部的改革。一個是學科設置,現在科技發包養網展日新月異,大學如何能夠快速跟上科技的發展,學科專業怎樣能夠快速和科技之間有響應機制,需要做(學科管理方式的)調整。還有對于研究生名額的分配方式,怎么樣能夠讓有能力培養人才、又有人才培養意愿的主體更多地去培養人才。另外就是對大學的考核,大學(更應該)作為一個樞紐、作為一個統籌者,去研究人才培養的規律,去做人才培養質量的保障包養網者。對于大學的考核,應該有一個根本性的轉變。
中國網:請您談一談包養網,國外科研機構在培養自主創新人才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和做法?
王穎:總體來說,國外的科研機構其實跟中國的科研機構一樣,不是一個學位的授予機構。國外的科研機構大部分還是跟大學共同來授予學位。但是無論招生的學科專業還是招生的規模,都是它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科研實力和科研需要來決定的。另外,國外無論是大學還是科研機構,和產業界的交流是非常密切的,很多的(研究)問題確實是來自于產業一線,并且有一些研究者(來自于產業一線)。
所以我覺得,他們無包養論在招生專業、招生規模,還是具體的育人者,(以及)對產業、對實際問題的了解上,可能比我們國家更深入,和產業界的結合會更緊密。
中國網:中國科學院學部設立了自主培養科技領軍人物咨詢項目。這個咨詢項目設置的意義是什么?在研究的過程中涵蓋了哪些方面?
王穎:我們國家科技創新人才的隊伍已經是全球最多,但是我們的領軍人才是比較匱乏的。(領軍)人才成長規律、教育規律,到底是什么?人才培養的底層邏輯到底是什么?
我們這個課題,一個是對于(科技領軍人才培養)現狀研判,還有一個對于本質規律和底層邏輯的把握。一共有六個(子)課題。第一個課題就是(科技領軍人才培養)本質規律與底層邏輯的研究;第二個課題是包養對于我們國家(科技領軍人才培養)現狀的準確研判;第三個課題是對于國際上已有成熟的一些做法和經驗的借鑒;第四個課題是對于科教融合培養基礎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的路徑研究;第五個課題是對于產教融合培養關鍵領域技術方面的拔尖創新人才的路徑研究;最后一個課題就是政策建議。
(項目)有兩個不同的關鍵點。一個是底層邏輯的研究,還有一個就是對現狀的研判。底層邏輯就是對科技創新的深刻認識和對于科技人才培養的規律性認識。對科技創新的深刻認識就是,科技創新必須是長周期的,科技創新一定要跟產業發展,一定要跟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密切結合。對于人才培養規律的深刻包養網認識,就是必須在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實踐的全過程里培養人才。領軍人才在這里,更多還是強調他的科包養網技前瞻性,他的科研判斷力、領導力,以及他對科研的社會影響的深刻理解。
對中國人才培養的現狀研判。我們感覺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如何調動科技領軍型企業這支戰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去培養人才。對于企業來說,要讓用人和育人過程包養網結合。目前在科技創新里,有很多最新的成果都是來自于產業界。高校已經不可能包養網一家去把高水平的人才培養出來。所以關鍵問題就是怎么樣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本期策劃:包養網楊柳春、王振紅;編審:楊柳春、王振紅、王虔;編輯:王虔、武一男。出品:《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TC: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