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榮著作集找九宮格會議》(增訂版)出書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a601d2eb1858.06877105.

《楊國榮著作集》(增訂版)出書

 

 

 

書名:《楊國榮著作集》(增訂版)

作者:楊國榮

出書社:華東師范年夜學出書社

 

【作者簡介】

 

 

 

楊國榮

 

 

楊國榮,華東師范年夜學資深傳授、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教導部重點人文研討基地中國現代思惟文明研討所所長、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導部長江學者、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第六屆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重要研討領域包含中國哲學、中西比較哲學、倫理學、形而上學等,出書學術著作近20種,多種論著被譯為英文、韓文,在Indian University Press、Brill 等出書教學。重要學術兼職包含國際形而上學學會(ISM)主席、國際哲學學院(IIP)院士、國際中國哲學史學會(ISCP)會長。

 

圖書簡介

 

“楊國榮著作集”(增訂版)作為楊國榮著作的匯集,比較完全、具體地展現了作者迄今為止的學術歷程。

 

這一歷程年夜致可以分為兩年夜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80年月到20世紀末,重要以中國哲學史的研討為主;第二階段是進進21世紀以后,在這一時期,作者更為重視哲學的理論思慮。

 

以“史思互動”的觀點來看,前一階段重要關乎“史”,后一階段則起首觸及“思”。當然,“史”和“思”是始終互動的:前一階段也包括了對歷史的理論性思慮;同樣,后一階段并非與歷史的關注無涉,兩個階段舞蹈場地雖各有側重,但非嚴格分離和對立。

 

哲學的視域

 

 

在人與世界的互動中,人總是面臨認識世界與認識人本身的問題。從晚期的神話、巫術,到近代以來多樣的知識形態和學科,都以各自的方法盡力敞開未知的領域。無論是神話、巫術,抑或科學,都可以視為懂得世界的特定進路,它們代表了分歧歷史時期人在懂得世界方面所作的盡力,也展現了人摸索世界的分歧方法。

 

對世界和人本身的懂得可以有分歧的視域。“視域”既滲進了多樣的觀點,又蘊含了考核問題的分歧角度,后者具體表現為經驗與超驗、技與道等分野。以聰明的追尋為指向,哲學的視域起首展現為以道觀之,這一意義上的“觀”,分歧于以“技”觀之或以“器”觀之:“器”“技”領域的“觀”,體現的重要是知識的視域。從更內在的層面看,哲學的尋思一方面以世界之“在”與人的存在為對象,從小樹屋而具有廣泛的品德,另一方面又表現為對性與天道的個性化追問。與此相聯系,哲學的視域也包括廣泛性與個體性等分歧向度。

 

德勒茲曾認為“哲學是觸及創造概念(creating concepts)的學科”,黑格爾則將哲學與理念聯系起來,認為哲學家研討的是理念,而不是單純的概念。從現實的形態看,哲學既構造概念并剖析概念,也關乎理念。概念可以從分歧方面懂得:寬泛意義上的概念自己觸及理念,但當概念與理念相對而言時,則概念側重于分,理念更多地指向合。在后一意義上,從概念出發與基于理念,似乎體現了哲學的分歧視域。廣而言之,在哲學對世界的掌握之后總是可以看到分歧的視域,這種視域在將哲學之思引向世界的同時,也使世界呈現多方面的意義。在本體論上交流,應該承認只要這一個世界,就此而言,也可以說,真實的世界是配合的。但是,世界的意義卻因視域的分歧而呈現多樣形態。

 

從懂得者的彼此關聯看,一方面,每一懂得主體的生涯佈景、價值觀念、認知取向都存在差異,與之相聯系的懂得視域也非彼此統一,由今生成的意義之域,往往具有分歧特點,后者常常使主體擁有“分歧的世界”。另一方面,懂得的主體又需求基于視域的融合,不斷達到必定層面的共識,以走向“配合的世界”,后者構成了主體之間彼此溝通和交通的條件。天生“分歧的世界”與走向“配合的世界”,構成了人懂得和掌握世界的兩個相關方面,而與這一過1對1教學程相聯系的,則是視域的相分與視域的融合。

 

就個體而言,視域既構成了其掌握世界的佈景,也能夠對這一過程帶來某種限制。作為對世界較為共享會議室一貫、穩定的見解,視域不僅包含認識論意義上對世界的懂得,並且也觸及價值觀意義上對待世界的態度。認同某種哲學立場,便不難僅僅從這種立場出發,由此疏忽其他能夠的懂得角度。在這里,關注視域的轉換和擴展,無疑是主要的。單純地基于必定的視域,往往將限制對事物的懂得,視域的轉換或視域的擴展,則為戰勝視域凝結化能夠帶來的限制供給了條件。事實上,前文說起的“以道觀之”,便意味著不斷超出視域的單一化和凝結化,通過視個人空間域的擴展而走向具體、真實的世界。

 

何為哲學?在哲學史的衍化過程中,往往不斷面臨以上問題。哲學分歧于其他學科的特點之一在于:它不僅面向世界,並且反思本身,何為哲學的追問,共享空間從一個方面體現了哲學對本身的這種反思。近代以來,哲學的衍化似乎呈現專業化的走向,哲學家也漸趨職業化、專家化;20世紀初以后,隨著對形而上學的質疑以及語言學的轉向,以上趨向獲得了進一個步驟的發展。與之相聯系的是聰明的退隱和遺忘。這里也可以看到哲學視域的某種變化,當然,這種變化似乎更多地趨向于從聰明走向知識。對哲學自己的進一個步驟反思,無疑需求從頭關注哲學作為聰明之思這一內在品德。

 

 

就中國哲學而言,其面臨的際遇又有本身的特點。自中國哲學獲得近代形態以后,關于中國哲學的成分認舞蹈教室同便成為一個聚訟紛紜的問題。從廣泛性、特別性會議室出租等分歧的視域出發,對中國哲學的懂得和定位也往往各異。對中國哲學的真實掌握,既需基于中國哲學,也應回到更廣意義上的哲學自己。這里同樣觸及視域的轉換和視域的擴展。哲學既具有共通、廣泛的品德,也呈現多樣的、個性化的形態。中國哲學很早就區分了“技”與“道”、“為學”與“為道”,在以上分野中,“技”和“為學”觸及經驗領域的對象,“道”和“為道”則指向性與天道,后者屬于廣義的聰明之域。以性與天道的聰明之域為內容,中國哲學無疑屬于哲學的形態。在此,需求構成認同與承認二重視域。承認意味著對哲學形態個體性、特別性的確定,其實質是尊敬多樣性。與之相輔相成的是確定中國哲舞蹈教室學作為哲學的特定形態所內含的廣泛意義:認同的背后,是對這種廣泛理論意義的確認。

 

從歷史的層面看,瑜伽教室中國哲學在其演進的過程中構成了多樣的論域、多重的問題,具體懂得中國哲學,需求進進相關論域,對此中的問題作多方面的考核,本書在必定層面上體現了以上的研討旨趣。從人道,到人格;從認知,到政治;從學派,到人物,等等,這些分歧的論域都構成了本書討論的內容。當然,一切這些討論都圍繞著中國哲學本身的問題,其主題沒有離開天道與人性這兩個基礎的方面。進而言之,盡管觸及論題具有多樣性,但研討的進路則相對分歧,后者具體表現為學無中西、史思統一。學無中西意味著防止囿于某種封閉的學術傳統,從開放的學術立場出發考核中國哲學;史思統一則側重于哲學的歷史與哲學的理論之間的溝通。

 

——摘自《哲學的視域》

 

推薦閱讀

 

 

“楊國榮著作集”(增訂版)

 

當代有名中國哲學家楊國榮著作集最新增訂版,共17卷,第一輯包含《科學的形上之維》《歷史中的私密空間哲學》《孟子的哲學思惟》《王學通論》等8冊。

 

概述

 

“楊國榮著作集”(增訂版)作為楊國榮著作的匯集,比較完全、具體地展現了作者迄今為止的學術歷程。這一歷程年夜致可以分為兩年夜段:第一階段是80年月到20世紀末,重要以中國哲學史的研討為主;第二階段是進進21世紀以后,在這一時期,作者更為重視哲學的理論思慮。以 “史思互動”的觀點來看,前一階段重要關乎“史”,后一階段則起首觸及“思”。當然,“史”和“思”是始終互動的:前一階段也包括了對歷史的理論性思慮;同樣,后一階段并非與歷史的關注無涉,兩個階段雖各有側重,但非嚴格分離和對立。

 

作者早年重要研討王陽明的心學,研討的進路既觸及王陽明心學自己,也關乎其歷史的演變,支出《著作集》的《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可以視為其結果。王陽明的研討結束后,作者對中國近代哲學思惟中的實證主義進行了考核,研討結果體現于《著作集》中《實證主義與中國近代哲學》一書。稍后一段時間,作者從儒家的價值體系進手,對從孔子到現代新儒家的儒學演進過程作了整體的考核,《著作集》中的《善的歷教學程》以及稍后的《孟子的哲學思惟》,可以視為這一問題的研討結果。前一書(《善的歷程》)年夜致延續了王學研討的進路,即重要從歷史的脈絡進行考核,而不是關注某一個特定的人物或特定時期。之后,作者再度轉進王陽明的研討,這次考核的重心是王陽明哲學自己,而非其歷史衍化過程,《著作集》中支出的《心學之思》這一書名也體現這一特點:盡管對象是歷史上的人物,可是對其考核更側重理論的關注。此書之后,作者曾對中國近代的科學主義進行了考核,這一任務可以視為此前對實證主義與中國近代哲學研討的延續,其結果則是支出《著作集》的《科學的形上之維》。

 

近代科學主義的考核結束后,作者以“歷史的進路”為重要側重點的研討任務就年夜致告一段落。此后,其關注點轉向理論性思慮。起首考核的是品德哲學或倫理學,這方面的研討結果則體現于《著作集》中《倫理與存在:品德哲學研討》一書。與“倫理與存在”這一書名相應,作者對品德哲學摸索的特點在于不是就倫理學而談倫理學,而是在品德形上學的視野下展開思慮。可是,與康德哲學的講座場地品德形上學分歧,作者所懂得的品德形上學與人本身的存在具有本體論意義上的相關性:作者試圖回到人的現實存在、現實關系(包含倫理關系)中進行考核,在某種意義上體現了儒家的傳統。比較而言,康德更多是從先驗哲學的條件出發,進行情勢層面的闡發。

 

在此之后,作者又轉向了更普通教學場地意義上的理論性問題,后者體現于對形而上學自己的研討,其結果重要體現于支出《著作集》的《道論》。該書在2005年由國民出書社出書時標題是《存在之維》,從中不難看到對形而上學問題的關注,其副標題則是“后形而上學時代的形上學”,這一副標題有其特定含義:如所周知,實證主義和20世紀初東方剖析哲學興起后,形而上學一向被視為沒有興趣義的理論形態而備受蕭瑟。后來在剖析哲學中雖然也呈現形而上學的某種復興,但仍重要逗留在語言剖析的層面上。他們所指向的并不是語言之外的現實存在,而是在言說“存在”時面臨的各種問題,總體上沒有超越言說過程自己。后來哈貝馬斯提出“后形而上學思維”,其條件是將現在的時代視為“后形而上學時代”。作者的“后形而上學時代的形上學”則反其道而行之,認為形而上學是不成能終結的,在所謂的“后形而上學時代”,作者們仍然離不開形而上學。在作者看來,主要的并不是要不要形而上學,而是若何懂得形而上學。作者在書中對分歧時代的形而上學作了區分,起首是抽象形態的形而上學和具體形態的形而上學。抽象的形而上學,重要表現為從古希臘和中國先秦時代以教學場地來對存在的各種思辨性考核,其特點是在人本身存在之外觀照世界,離“器”言“道”,離開“過程”談“存在”,這樣的形而上學確實是需求超出的。從近代哲學來看,不僅剖析哲學對這種傳統的形而上學進行了批評,並且海德格爾等人也從分歧角度對其加以抨擊。同樣,作者對形而上學的研討也意味著與傳統形而上學堅持距離。年夜致而言,在這一方面,作者著重作了二重超出:一方面,聯系“人本身存在”考核世界、從“過程”中思慮“存在”、即“器”言“道”,由此走出傳統形而上學;另一方面,超出實證主義對形而上學的周全否認,亦即揚棄離“道”而言“器”。作者的《道論》一書重要便體現了以上進路,書交流中所闡述的形而上學與東方傳統形而上學分歧,重要捉住一些焦點問題,包含若何懂教學得存在、若何考核世界這些基礎問題,并聯系人本身的存在往懂得人保存于其間的世界。

 

當然,作者對道論、對品德哲學的理論性思慮,始終沒有脫離歷史的視野。事實上,對每一個問題的考核,作者都試圖以中國哲學史、東方哲學史的演進為佈景。同時,在研討對象方面,也沒有脫離歷史的視野。在形而上學的研討告一段落后,作者的研討重心開始轉進道家哲學,重要是以莊子為中間。之所以選擇莊子,有多方面的緣由,包含私密空間作者晚期對歷史的關注重要集中在儒家和近現代哲學,對道家這一外鄉哲學的主要系統缺少具體的考核。同時,研討道家和莊子也可以看作是“史思互動”的進一個步驟深刻。支出《著作集》中的《莊子的思惟世界》,年夜致體現了這方面的研討結果。

 

在此之后,作者的研討轉向了“意義世界”。“意義”是20世紀以來分歧哲學思潮配合關注的問題,但是,在若何懂得“意義”方面則有分歧進路。作者對“意義”的討論不限于抽象的語義或其他思辨層面,而是從“意義世界”這一角度進手,這種考核同時結合了中國哲學“成己”和“成物”的傳統。如所周知,剖析哲學對“意義”的考核重要囿于語義層面,其側重之點是“語言的意義”。他們關注的是人們在談論對象和存在時的語義,包含能夠出現的言語錯誤,由此,甚至將哲學懂得為一種語言的“治療”任務。在這方面,剖析哲學同樣沒有越出語言的界域。現象學則由重視意義的內在賦予(意識賦予)而引向保存意義(海德格爾)的關切,這種保存意義又重要與精力層面的親身經歷(煩、畏等)相聯系。與之分歧,作者認為,“意義”離不開人的存在,而人的存在歸根究竟展開于“成己與成物”的現實過程,對“意義”的掌握需求回到人成績本身和成績世界的過程,事實上,“意義”自己最終也來源于“成己與成物”:離開了這一過程,便不存在“意義”的問題。對意義世界的以上考核,集中體現于《著作集》中《成己與成物——意義世界的天生》一書。

 

“成己與成物”同時包括行動和實踐的指向,作者后來轉向人的行動和實踐的考核,也與之相關,后一方面的研討,年夜致接續了作者之前基于“成己與成物”對意義世界天生的思慮。作者對“意義世界”共享會議室的討論同時是對當代哲學的回應,同樣,對行動的考核,也與當代哲學具有相關性:事實上,對行動的考核,便構成了剖析哲學的主要方面。當然,若何懂得人的活動,也有分歧的進路。剖析哲學的討論沒有離開語言之域;作者則更側重于回到人的現實活動過程中往懂得行動,并將行動的考核與“實踐聰明”聯系起來。對人的行動和實踐聰明的系統研討,重要展開于《著作集》中的《人類行動與實踐聰明》一書。

 

以史與思的互動、中國哲學與東方哲學的融合為進路,除了以上比較系統的專題性研討之外,作者而從分歧角度、層面對相關問題作了考核,這些考核起首以學術論文的情勢呈現,爾后又匯結為多種文集,支出《著作集》中的《歷史中的哲學》《再思儒學》《認識與價值》《哲學的視域》《政治、倫理及其他》《哲學:思向何方》諸書,可以視為其多方面的體現。總體上,在《楊國榮著作集》中,專題著作與論文集彼此交錯,從分歧的角度展現了教學場地作者的學術進路。

 

 

 

歷史中的哲學

楊國榮 著

978-7-5760-1249-1

89.80元

 

作為歷史中的哲學尋小樹屋思,以往出現的各種學說、體系,同時表現為必定歷史時期的哲學理論或學說。也就是說,它們起首是哲學,而后才是哲學史。就中國哲學而言,對性與天道、成己與成物的無窮追問,賦予其以分歧于具體知識領域的內涵,當它成為歷史考核的對象時,則又開舞蹈場地始獲得了哲學史的情勢。在哲學與哲學史的以演出變與互動中,歷史上的哲學系統自己也呈現了哲學與哲學史的雙重成分,并獲得了歷史中的哲學這一具體形態。

 

 

孟子的哲學思惟

楊國榮 著

978-7-5760-1248-4

79.80元

 

孟子的歷史影響起首與儒學聯系在一路。在上承孔子思惟的同時,孟子又從分歧方面對其加以引申和發揮,并使之進一個步驟系統化。恰是在孟子那里,以善的尋求為軸心,強調人文價值,崇尚品德不受拘束,重視群體認同,凸起感性本質,請求人格完美等儒學思惟獲得了更為完備的情勢舞蹈教室,并趨于成熟。當然,較之孔子,孟子更多地向人們展現了一種內圣之境,而儒學的內圣走向,也由此獲得了其歷史的源頭。

 

 

認識與價值

楊國榮 著

978-7-5760-1247-7

89.80元

 

人的存在過程無法回避認識與價值的問題。這里所說的認識既以敞開世界為指向,也包含對人本身的懂得,價值則起首觸及世界對于人的意義。一方面,廣義的認識不僅以認知為內容,並且也關乎評價,后者與價值具有切近的聯系。另一方面,價值向認識過程的滲進,則使認識一開始便不僅僅觸及本然的對象,而是與人本身的存在息息相關。在認識世界與認識人本身的過程中,世界之在與人的存在、知識與價值難以彼此分離。

 

 

實證主義與中國近代哲學

楊國榮 著

978-7-5760-1271-2

79.80元

 

實證主義興起于19世紀中葉的東方,自19世紀后期開始,隨著西學的東漸,實證主義亦被系統地引進中國,并逐漸與中國傳統哲學沖撞融合,成為近代中國惹人矚目標哲學門戶。作為一種哲學思潮,中西實證論無疑存在一系列配合特征并有其附近的哲學史意義。但是,中國近代所處的歷史佈景以及哲學、文明傳統與東方近代又有著主要的差異,它使實證論思潮在東漸之后,不克不及不發生某種折變,對思惟與社會的衍化,也相應地構成分歧的歷史影響。

 

 

 

王學通論

楊國榮 著

978-7-5760-1270-5

79.80元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