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Id:689bb1e28bb6e3.43363623.
二、2018年工作安排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也是“四個中心”建設“三年有突破”的決戰決勝之年。做好新一年的工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2018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道具製作體要求是:全面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加快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為契機,大力推進“1+454”工作體系,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推動“四個中心”建設實現“三年有突破”,讓發展更有質量,改革更有成效,城市更有溫度,生態更加美好,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增強,加快打造“四個中心”,建設“大強美富通”的現代泉城,確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前列。
綜合考慮國內外經濟形勢和省會發展實際,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9%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5%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左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率及主要污染物減排量達到省控目標。今年預期目標的確定,主要考慮與“十三五”規劃相銜接,堅持穩中求進,堅持高質量發展,這些目標是積極穩妥的,通過努力也是可以實現的。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在增強綜合實力上狠下功夫,推動“四個中心策展”建設實現新突破。按照融會貫通、協同推進的原則,直擊關鍵,抓住要害,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提升省會城市的帶動力和輻射力。
突出實體經濟,做大做強區域性經濟中心。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著力構建符合省會稟賦、彰顯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大力發展總展覽策劃部經濟。堅持引培并舉,進一步壯大樓宇經濟。積極引進國內外大型企業在濟設立總部或區域總部,引進財務公司、資管公司、科研記者會中心、營銷中心等總部型機構;加快壯大本地上市公司、大型國企總部規模,支持創新型、領軍型中小企業成長為總部企業,全年新增各類總部15家,新增“億元樓”30座以上。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圍繞價值鏈打造產業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量子科技、生物醫藥、現代物流等十大千億級產業,抓好規模擴張和提質增效,確保到2020年十大產業全部具備千億級發展能力。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支持浪潮集團與思科、IBM等國際產業巨頭合作,爭創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加快山東數字經濟產業園、移動智能終端產業園等建設,著力突破網絡通信、高端服務器等核心關鍵技術,構筑國內一流的云計算和大數據產業鏈。積極培育先導產業,開展燃料電池大規模應包裝設計用及產業化試點,推進“中國氫谷”“量子谷”等項目規劃建設,力爭在量子科技、集成電路、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創新藥物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工業互聯網、“企業上云”為抓手,促進“兩化”深度融合,加快物聯網、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等新廣告設計技術應用,引領傳統制造業加速向智能化、綠色化、低碳化邁進,讓老樹嫁新枝、發新芽。促進消費經濟發展。加快華僑城、萬達文旅城、華誼兄弟電影城、明水古城旅游度假區等項玖陽視覺目進度,力爭三年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成為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強化特色會展品牌建設,辦好東亞博覽會等重要展會和第十六屆中國物流企業家年會。發揮宜家、奧特萊斯、華潤萬象城等新商圈的消費引領效應,加快布局共享經濟、無人商店等新業態,培植互聯網餐飲、智慧家居、品質家政等新熱點,打造高端消費新高地。
突出產業金融,做大做強區域性金融中心。全力加快中央商務區開發建設。加速綠地山東國際金融中心等5個標志性項目建設,辦好中國(濟南)產業金融國際論壇,引導各類金融企業向中央商務區聚集。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加快浪潮等財務公司落地,探索設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玫瑰資產交易中心等平臺;發揮微軟、甲骨文等企業引領帶動作用,建立科技創新金融支持體系,吸引風險投資、產業基金、私募股權等新業態落戶。深入開展企業上市推進年活動記者會。完成規模企業規范化改制250家,建立上市企業資源數據庫;強化專業服務平臺建設,設立并購基金,加大對企業上市扶持力度,新增一批上市掛牌企業,全年場地佈置直接融資規模突破1100億元。加強金融風險防范。強化金融監管,完善債務風險預警機制,加大對非法集資、保險欺詐、金AR擴增實境融信貸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打擊力度,防范政府債務及企業資金鏈斷裂等風險,保障金融安全運行。
突出品牌活動內陸港建設經典大圖,做大做強區域性物流中心。強化交通基礎設施支撐。加快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研究制定城市內環、中環、外環“三環十二射”交通網絡規劃,全方位推進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綜合運輸體系提級擴容,加快“米”字形高鐵網建設,啟動濟鄭、濟濱、濟萊等高速鐵路建設,加密延長中歐班列,支持濟南機全息投影場擴建,打造多式聯運物流中心。強化園區載體支撐。整合提升現有物流園區,加快綜合保稅區遷建,擴大臨空國際物流園區規模。規劃建設大容量保稅倉庫、保稅貨場和集裝箱中心,促進物流“大進大出”。建立物流交易信息平臺,加快推進“1+6”都市圈城際配送體系建設,打造智慧物流名城。強化業態支撐。支持現有重點物流企業擴大規模,著力引進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推進菜鳥、安博等領軍物流企業攤位設計區域總部盡快落地見效。積極培育無車承運和供應鏈體系等新業態、新模式。爭取國家支持。加快申報國家一類鐵路開放口岸,開辟更多國際航空貨運新航線,爭取設立空港保稅物流中心,增強省會物流中心的吸附力和影響力。
突出FRP科技成果轉化,做大做強區域性科創中心。加快成果轉化。依托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發揮省會高校資源優勢,加快建設山東工研院、意大利(濟南)技術轉移中心、國家人類遺傳資源庫山東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轉化機構,培育5-10個協同創新中心,力爭落地一批重大產業化項目。用好天使基金等資源,加大風險補償,吸引社會資本助推科技成果轉化,努力打造全國有影響力的科技成果交易轉化高地。加大平臺建設。爭創國家級量子技術標準化創新基地,促進量子技術實現產業化。加快創新谷等重大創新平臺基地建設,打造一批創新社區、轉化社區展場設計。抓住首都高校、醫療、科研院所疏解轉移機遇,招引一批大院大所。鼓勵開展跨國并購,新建海外研發機構10家以上。厚植人才優勢。推進濟南CBD和漢峪金谷兩大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加快濟南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和海外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建設,著力引進人工智能、先進材料、精準醫療等領域的頂尖創新創業團隊和領軍人才,新增院士工作站20家以上,引進遴選泉城引才倍增計劃人才(團隊)20個以上,培養支持泉城產業領軍人才計劃人選30個以上。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和本土人才培養,打通人才引進、使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打通科技和經濟轉移轉化的通道,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讓各類人才創造力競相迸發,以人才優勢支撐省會競爭優勢。
(二)在積蓄后勁上狠下功夫,推動五項重點工作實現新提升。五項攤位設計重點工作事關省會長遠發展,必須牢牢盯住、緊抓不放,讓省會發展基礎更加堅實、支撐更加有力。
強力抓好招商引資。聚焦“專業、影響、載體、政策、環境”,提升精準招商成效。積極發展與AR擴增實境專業中介機構的招商伙伴關系,探索實行聘任制公務員和KPI考核機制。策劃組織德國濟南周、香港濟南周、跨國公司濟南行等重大活動。依托園區開展產業鏈招商,引進一批龍頭企業和產業項目,吸引一批配套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推動優勢主導產業集群發展。
強力抓好重點項目建設。發揮好有效投資對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建立完善市級重點項目庫,著力抓好千億級中國重汽小鎮、齊魯航空城、中德產業園等240個市級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超過1萬億元,完成年度投資2700億元以上。強化土地、資金、技術等要素保障,開辟綠色通道,確保重點項目早開工、早竣工、攤位設計早投產、早達效。
強力抓好棚改舊改。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力度。像“給父母蓋房子”一樣,高標準開幕活動開工建設省級棚改安置房4.1萬套,市級棚改安置房1.9經典大圖萬套。推進35個棚戶區和90個城中村改造,確保到2020年全面完成棚改任務,絕不把棚戶區帶進小康社會。完善住房保障機制。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保持調控政策的沈浸式體驗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提升。重點啟動472個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完成整治改造749萬平方米以上,積極推進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等工作,讓市民居住環境更加整潔宜居。
強力抓好拆違拆臨、建綠透綠。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對各類違法建設堅決拆除,大力實施“即拆、即清、即綠、即美”行動,進一步釋放城市公共空間。積極推進“無違建”創建活動,嚴防新的違法建造產生。全面完成違法違規戶外廣告拆除,規范整治牌匾標識。深入開展城市桿線整治,利用兩年時間清除繞城高速以內的“空中蜘蛛網”。扎實開展見縫插綠、裸土覆綠道具製作工程人形立牌,提升海綿城市質量和綠化覆蓋率。
強力抓好城市更新。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把城市更新作為一個永久的課題來抓。提升規劃水平。完成濟南城市發展戰略規劃,開展規劃期至2035年的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推動多規合一,調整大圖輸出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完成市政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三年建設規劃,構建生產美、生活美、生態美的空間格局大圖輸出。提升城市品質。推進“城市雙修”、城市設計試點工作,全面落實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堅持拆、改、留并舉,積極實奇藝果影像施街景深度美化,推進“1+5”特色街區綜合更新和策展環城帶狀公園建設,精心做好老商埠區等歷史風貌區保護。積極推進“濟南泉·城文化景觀”申報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加快明府城等泉文化核心標志區規劃建設,推模型進“一湖一環”夜景照明工程,將“泉城夜宴”打造成為城市新靚點。加大對車站、機場等城市出入口整治力度,塑造城市門戶新形象。提升智慧城市建設水平。運用智能化、大數據服務社會民生,爭創國家新型智慧城市試點。推進“七通”建設,即群眾辦事一站通、居民健康一卡通、和諧社區一格通、愛城市網一點通、公共安全一網通、市民出行一路通、金融服務一貸通,讓廣大市民“手持一卡,走遍泉城”。提升城市功能。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區天然氣管網和調峰儲氣庫建設,推進管道天然氣市域全覆蓋。新建旅游路等3座水廠,完成80公里老舊供水管網舞臺背板改造,啟動870個供熱自管站改造。配建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區養老及超市、菜市場等民生設施,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提升創城成果。引導縣和村鎮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和全國文明村鎮,實施城市提升行動,鞏固創城成果,提升城市管理和綠化標準,建立常態長效管理機制,像繡花一樣管理城市,讓文明成果惠及更多人民平面設計群眾。
TC:08designfollow
發佈留言